风波中的阿斯巴甜:生产销售未受影响,企业静观其变
2023-07-11 12:19:26 新京报

世界卫生组织旗下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7月或宣布阿斯巴甜为“可能致癌物”一事,引发广泛关注。阿斯巴甜作为甜味剂,已广泛应用在无糖饮料、口香糖、酸奶等产品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联紧密。


(相关资料图)

目前含阿斯巴甜的产品、阿斯巴甜生产商的销售是否因此受到了影响?新京报记者近期走访发现,许多饮料品牌、口香糖品牌使用了阿斯巴甜,包括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娃哈哈、益达、炫迈等。一些饮料品牌客服对新京报记者称,目前暂时没有接到调整销售的通知,产品是安全合规的。

中国是阿斯巴甜最大的生产国,有80%的阿斯巴甜是出口的。新京报记者了解到,一些阿斯巴甜的生产厂家目前正静观其变,称目前对阿斯巴甜的生产销售没有影响,“相较于国外,国内阿斯巴甜的使用量仍然不算大”。

事实上,围绕着阿斯巴甜健康风险一直争议不断,并非新鲜事,而权威机构一直未予认可。专家认为,不要被所谓的“致癌物”吓倒,除中国外,目前全球还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允许使用阿斯巴甜,包括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日本、韩国等,阿斯巴甜在合理范围内目前还是安全的。

暂未影响产品销售

在食品行业中,阿斯巴甜是最常见的甜味剂之一。6月30日,新京报记者走访市场,多个知名饮料、口香糖品牌均使用了阿斯巴甜。可口可乐零糖饮料、百事可乐零糖产品,以及大窑、天府可乐等国产品牌的无糖饮料中,阿斯巴甜较为常见。娃哈哈旗下的多款产品也含有阿斯巴甜,包括娃哈哈营养快线、娃哈哈AD钙奶、爽歪歪、钙多多酸奶饮品、生气啵啵奶气乳味饮料等。

娃哈哈爽歪歪使用的有阿斯巴甜。 新京报记者 王子扬 摄

零糖可乐中添加的是阿斯巴甜。 新京报记者 王子扬 摄

新京报记者以消费者名义询问可口可乐与百事饮品客服,天猫Coca-Cola可口可乐旗舰店客服称,此事已反馈相关部门核实处理,待有结果会回复。百事饮品旗舰店客服则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以及包括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欧洲食品安全局等90多个国家的监管机构对阿斯巴甜进行了审查,均认为阿斯巴甜作为已广泛使用于各种食品中的甜味剂是安全的。消费者可以放心地选择,产品是安全、合规的。

天府可乐客服告诉新京报记者,添加食品添加剂的目的是改善食品品质,其公司产品是按照国家食品安全要求的品种范围和使用量添加的,对人体健康无害,消费者可放心饮用。大窑旗舰店客服称,目前没有接到相关通知,自己的产品是符合质检标准的。

阿斯巴甜另一常见使用品类是糖果类。新京报记者在超市看到,酷滋无糖维C含片中使用了阿斯巴甜,知名品牌如炫迈、益达、好丽友等的无糖口香糖也均使用了阿斯巴甜。炫迈旗舰店、益达所属的箭牌旗舰店客服称,会将该问题记录,有回应时再回复。截至发稿,上述客服仍未回复。

此外,当阿斯巴甜登上热搜时,一些不使用阿斯巴甜的饮料企业则快速做出反应。元气森林就在官方微博表示,其全线产品不含阿斯巴甜。

生产厂商静观其变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甜味剂生产国。根据三元生物招股书援引市场咨询机构沙利文数据称,2015年至2019年,中国阿斯巴甜的产量分别为3.3万吨、3万吨、2.7万吨、2.3万吨、1.8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1%。赤藓糖醇、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等新一代天然甜味剂,在满足人们减糖需求的基础上,以“绿色”“天然”为亮点,产量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传统阿斯巴甜、安赛蜜等甜味剂。

部分甜味剂产品。 新京报记者 王子扬 摄

阿斯巴甜可能被列入致癌物的消息传出后,其销售是否受到了影响?新京报记者联系销售阿斯巴甜的电商店铺,客服均称,目前暂时没有接到下架或者停售的消息,阿斯巴甜是正常销售的。一家河南生产企业告诉新京报记者,目前销售的阿斯巴甜是食品级的,添加在食物中是没有致癌作用的,所有产品都有相关质检报告。如果不放心,可以选择其他甜味剂。

江苏某阿斯巴甜生产企业的一位销售人员对新京报记者说,阿斯巴甜作为较常用到的甜味剂,已经有多年的使用历史。目前来看,全球市场上,阿斯巴甜的产能超过2万吨,中国是阿斯巴甜最大的生产地,其中80%左右的阿斯巴甜是用来出口的。“从国内市场来看,阿斯巴甜目前作为代糖广泛添加在超过4000余种食品和饮料中,但相较于国外,国内阿斯巴甜的使用量仍然不算大。阿斯巴甜是一个很成熟的产品,市场前景比较稳定,其他甜味剂爆火,对阿斯巴甜也没有造成冲击。这次的‘致癌’事件,目前也没有影响到行业的稳定。”

一些甜味剂上市公司也就阿斯巴甜争议作出回应。据中新经纬报道,晨光生物表示,公司主营植物提取,都是天然产品,不涉及阿斯巴甜等人工合成产品。保龄宝表示,旗下产品不涉及阿斯巴甜。与可口可乐等公司的合作也不涉及化工类产品。

湖南华诚生物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周展向新京报记者表示,近几年阿斯巴甜处于稳定状态,保持2%左右的速度增长。得益于整体代糖市场持续增长的大环境,不管是人工合成甜味剂,还是糖醇类甜味剂或更安全健康的天然甜味剂,都有增长。就普通消费者而言,阿斯巴甜在安全范围内,适量摄入不会有问题。“消费者对市面上流行代糖的健康性、安全性拥有更多的认知,也会推动、倒逼甜味剂企业不断升级配方和相关技术,研发、改善罗汉果糖、赤藓糖醇等各种甜味剂产品,满足市场对更健康的代糖需求。”

阿斯巴甜的前世今生

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甜味剂,阿斯巴甜的甜味高,但比普通蔗糖热量低,被广泛应用于低热量食品,如饮料、口香糖等。许多糖尿病患者、减肥人士以阿斯巴甜作为糖的代用品。

阿斯巴甜的代糖功能被发现于1965年的一次实验。当时,塞尔公司一位叫James Schlatter的化学家品尝一种药品时,无意间发现了它的甜味,从此开启阿斯巴甜的工业时代。

阿斯巴甜1974年首次在美国被批准用于干制食品,但围绕其安全性的争论在美国不时传出。当时,就招来一些神经学者、律师和研究者的反对,导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宣布暂停批准。直到1981年,美国重新批准阿斯巴甜用于干制食品。1985年,阿斯巴甜被批准使用于碳酸饮料,开启碳酸饮料的新时代。在欧洲,阿斯巴甜1994年获准作为蔗糖的替代物添加到食品中。

1995年,美国Hull博士开展了一项“戒除阿斯巴甜瘾”的治疗项目,称有超过92种不同的健康副作用与食用阿斯巴甜有关。

欧洲拉马奇尼基金会2006年发布的研究显示,实验鼠长期摄入每公斤体重100毫克的阿斯巴甜,可引起多种癌症,包括淋巴细胞瘤、白血病、神经鞘瘤。但美国和欧盟委托有关机构审核评估了这项实验的原始数据后,否认其结果解释,不认可阿斯巴甜有致癌作用。

尽管不乏争议,但阿斯巴甜却被视作“研究最彻底的一种食品添加剂”。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下的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曾两次对阿斯巴甜的安全性作出评估,确立每公斤体重40毫克为安全摄入水平。

2011年,欧盟食品安全局曾证明阿斯巴甜是安全的。2013年,该机构再次发布一项针对阿斯巴甜的全面风险评估报告,称普通人在安全剂量内食用阿斯巴甜对身体无害,同时排除了导致基因损害和致癌的潜在风险。

理性看待不必恐慌

事实上,在阿斯巴甜或被列入可能致癌物的消息传出后,6月29日,国际饮料协会委员会(ICBA)就在官网发文,其执行主任凯特·洛特曼表示,公共卫生主管当局应警惕这一观点,因为它与数十年来高质量的科学证据相矛盾,参考低质量的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可能误导广大消费者,期待对阿斯巴甜更广泛、更全面的食品安全审查。

国际饮料协会称,甚至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自己也承认,该机构并不是根据阿斯巴甜的实际摄入量进行风险评估的合适权威机构,同时也“不提供健康建议”。鉴于压倒性的科学证据和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部门早已得出的“阿斯巴甜是安全的”这一结论,“我们一如既往地确信,阿斯巴甜是安全的”。欢迎由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对阿斯巴甜进行更广泛、更全面的食品安全审查。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关于阿斯巴甜是否安全(包括致癌性),40年来已经有上百项高质量研究可以证明。美国、欧盟都多次评估过,没有问题。“在正式发布结果前,还不清楚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是依据什么样的研究证据和论证逻辑下的结论,但可以预知的是,充其量是找到了某种‘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以我的判断,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捕风捉影、刷存在感的可能性较大。”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4家专业机构曾发布《食品甜味剂科学共识(2022)》,帮助公众全面了解甜味剂,以便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食品。

该共识指出,甜味剂的安全性基于严格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已得到多个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权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和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的肯定,按照相关法规标准使用甜味剂都是安全的。对于有人认为的天然甜味剂比人工甜味剂更安全或健康的说法,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无论是“人工”还是“天然”的甜味剂,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科学和严格的风险评估,从专业的风险评估标准来,二者并没有本质区别,天然甜味剂并不会比人工甜味剂更安全或健康。

同时提到,阿斯巴甜是从两种常见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苯丙氨酸)生产而来,这两种氨基酸天然存在于食物中,包括水果、蔬菜、肉类和蛋类。患有罕见遗传病苯丙酮尿症的患者不能代谢苯丙氨酸,因此添加了阿斯巴甜的食品和饮料的标签上会提示消费者该产品含苯丙氨酸。

钟凯向新京报记者表示,从安全性上讲,只要是通过审批的添加剂,都是安全的。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是真正的添加剂安全性的权威,他们同步发布的评估结果更具备可信性。“让子弹飞一会,等待专业人士的评价。”

新京报记者 王子扬

编辑 李严

校对

相关新闻: